
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指出,“悠久的歷史文化、厚重的革命文化、活躍的現(xiàn)代文化,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。”
七月郴州,星光璀璨。在《丁香花》的礦洞深處聆聽無聲誓言,于《湘遇·湘昆》的水袖翻飛間品味雅韻新聲,再到《陳家大屋》的青磚灰瓦中見證家國抉擇……郴州以“戲劇之筆”精描三張“文化名片”,將宏大敘事化為可感可泣的郴州故事,在方寸舞臺奏響時代奮進的湘南強音。
山水畫卷,郴州相見。如今的郴州,不只有山與水,更有光與影、聲與戲。三臺大戲,郴州緊扣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“兩個融合”命題,既著墨于書寫旅發(fā)大會“后半篇文章”,也著眼于延長夜間經(jīng)濟鏈條,讓匆匆腳步為藝術停留,讓夜晚時光因文化而增值。
《丁香花》 工業(yè)遺存里的一段浪漫史詩

《丁香花》劇照
它在時間的角落里,選擇了默默沉寂,卻在抹不去的記憶中,被再次喚醒……郴州2023年以舉辦第二屆湖南旅游發(fā)展大會為契機,推動711礦工業(yè)遺存的高水平保護開發(fā)和活化利用,贏得各方關注。
711礦位于郴州市蘇仙區(qū)許家洞鎮(zhèn),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、第一顆氫彈升空、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提供了重要的鈾原料,被譽為“中國核工業(yè)第一功勛鈾礦”。

如何進一步活化利用工業(yè)遺存?
今年7月11日晚,郴州首部沉浸式舞臺劇《丁香花》正式上演,讓游客“白天打卡、晚上觀劇”,豐富711時光小鎮(zhèn)文旅供給。
《丁香花》講述了礦工王冬明與戀人唐冬梅之間,如丁香花般堅韌又略帶憂傷的愛情故事。同時,通過他們的情感主線,串聯(lián)起711礦“干驚天動地事,做隱姓埋名人”的英雄群像。
這一次,觀眾不再只是旁觀看戲,而是“鉆”進故事里,和角色一起在時光隧道里穿行。《丁香花》的最大看點,在于“沉浸式+科技感”的極致突破,實現(xiàn)文化和科技融合。多媒體影像將711礦的巷道“鑿”入現(xiàn)實,3D投影讓花朵從冰冷礦壁頑強綻放,氣味科技、動態(tài)舞美營造逼真場景,“可移動”舞臺設計打破觀演隔閡,讓觀眾跟隨劇情,與角色同呼吸、共命運。
當那些無法寄出的家書、深藏心底的思念,在舞臺上被一一剝開,袒露出最滾燙的愛國赤誠,將觀眾徹底裹挾進那段篳路藍縷、以生命和青春奮斗的崢嶸歲月。
《丁香花》由郴州市與湖南省演藝集團聯(lián)袂打造,由湖南省話劇院歷時數(shù)月扎根礦區(qū),采訪數(shù)十位老礦工及家屬,從泛黃的日記、模糊的老照片中打撈歷史細節(jié),讓每一幀光影都經(jīng)得起檢驗。
《湘遇·湘昆》 非遺古韻中的一曲綿延新唱

《湘遇·湘昆》劇照
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積淀、最深沉的力量、最深遠的優(yōu)勢。如何讓傳統(tǒng)文化“活”起來、傳下去,是每一個城市的必答題。
璀璨郴州,地方非遺富集、文化底蘊深厚。面對文化傳承與市場接納的雙重命題,郴州不斷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,探索傳統(tǒng)文化從“曲高和寡”走向“雅俗共賞”的破冰之路。
大型原創(chuàng)舞臺劇《湘遇·湘昆》,就是郴州交出的一份創(chuàng)新答卷。劇目以明代昆曲傳人柳生攜恩師湯顯祖囑托,將昆曲帶回故鄉(xiāng)郴州的傳奇為內(nèi)核,講述了一段傳統(tǒng)藝術在異鄉(xiāng)落地、生根、蛻變的壯美歷程。
柳生初回故里,典雅昆腔遭遇冷落。柳生在困惑中探索變革之路。他采儺戲之雄渾、納山歌之嘹亮、融山水之靈秀,將傳統(tǒng)昆曲淬煉為獨具湖湘氣韻的“湘昆”,昭示傳統(tǒng)藝術在創(chuàng)新中生生不息,如古樹新枝,綻放時代華彩。

《湘遇·湘昆》出自湖南省昆劇團,是中南六省唯一一個、全國八大專業(yè)昆劇院團之一。劇團立足湖湘六十余載,發(fā)掘整理創(chuàng)作劇目無數(shù),擁有包括多位“梅花獎”“蘭花獎”得主在內(nèi)的強大陣容。
這支扎根郴州、享譽海內(nèi)外的昆劇團,以其深厚的底蘊和精湛的技藝為《湘遇·湘昆》注入了靈魂。舞臺上的每一次水袖翻飛、每一句曲牌吟唱,都是對這六百年雅韻在湖湘大地上涅槃重生的深情禮贊。
從劇場到市場,六百年水磨雅韻,在湖湘山水間淬煉新生風骨。《湘遇·湘昆》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,更是一堂生動的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與創(chuàng)新課。觀眾在享受美的同時,仿佛能聽見歷史在無聲訴說著“生生不息”的文化真諦。
《陳家大屋》 屋檐之下的一場革命抉擇

《陳家大屋》劇照
回顧革命歲月,紅旗漫卷郴城。
1.94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,196處革命遺址星羅棋布,“半條被子”“一張借據(jù)”“夜宿梨山”等紅色故事廣為流傳,走出了鄧中夏等革命先驅(qū)和黃克誠等9位開國將領……
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時指出,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,講好紅色故事,搞好紅色教育,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。
當歷史的烽煙散去,如何讓革命精神可觸可感?大型民族歌劇《陳家大屋》,將鏡頭對準1928年湘南起義革命風暴眼旁的一座青磚老宅——商賈之家,陳家大屋。
商人陳嘉木一心守業(yè),嚴令子女不得卷入政治漩渦。然而,朱德、陳毅在宜章成功發(fā)動起義的驚雷,震碎了這份刻意維持的平靜。親情與信仰、守成與革命、小家與大國,在青磚灰瓦間展開了激烈而復雜的斗爭。
這部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、并斬獲“田漢大獎”及湖南省“五個一工程”獎的佳作,其力量在于用細膩的家族敘事映照宏大的歷史圖景。它不是對起義過程的直接描摹,而是通過陳家大屋內(nèi)親人間的愛恨糾葛、立場交鋒,深刻揭示了革命洪流中個體的彷徨、掙扎與覺醒。
當“文化磁場”點亮“城市之夜”,郴州以“一劇”激活“一片”,能輻射帶動“觀劇前餐飲-觀劇-觀劇后休閑消費”的完整文旅鏈條,實現(xiàn)將“流量”變“留量”。
“演藝產(chǎn)品,是點燃夜間經(jīng)濟的‘黃金引擎’。”郴州文旅廣體局負責人介紹,演藝演出不僅能精準破解“夜游玩什么”的供給瓶頸,演出固定的開場時間還如同一個強力“錨點”,能有效延長游客停留時間。
夜穹為幕,舞臺為畫,一場場文化盛宴,酣暢淋漓,星光璀璨。郴州的夜間經(jīng)濟圖景,正鋪展出最風雅的湘南篇章。
這個七月,好戲連臺,靜待君來!